大湾区包括哪些城市和地区(大湾区各城市间的“博弈与融合”)

258人浏览   2024-05-04 20:38:29


港澳大湾区共包括广深、珠佛惠莞江中肇、港澳等“9+2”共11市。除港澳之外,其他9个地级市发展各有千秋。以广深两城为核心,以“内湾”城市为主要方向,形成“多中心”发展格局。

逐渐抛弃单一城市论,向城市群长期整体协调发展为方向。

根据2022年8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的《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广东省划分成五大都市圈,其中,大湾区涵盖三个,即深圳都市圈(深圳、东莞、惠州,以深莞为中心)、广州都市圈(包含广州、佛山、肇庆,以广佛为中心)、珠西都市圈(包含中山、珠海、江门,无强大中心城市)。




规划层面--向“黄金内湾”倾斜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首次提出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以香港(北部大都会)、深圳(前海)、东莞(滨海湾新区)、广州(南沙新区)、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中山(翠亨新区)、珠海(高新区、横琴新区)为主要引擎,成为大湾区最有价值的区域。


珠江东西两岸联动效应日益增强,协同发展持续迈入新台阶。


除已建成并通车的港珠澳大桥、虎门大桥、南沙大桥等之外,在建交通还有深中通道(预计2024年6月通车)、南中珠城际(预计2027年通车)、深江铁路(预计2028年通车)。以及规划中的中虎龙城际、深珠通道等。


城市间“博弈”--广深遥遥领先,佛莞紧随


2017年深圳经济总量首超广州,两城就“湾区第一城” 之争便一直存在。


城市间地理边界逐渐模糊,尤其是广佛、深莞、珠澳紧密度不断加强,在经济、产业等层面的溢出效应使之连接度愈加紧密。珠江两岸也因深中通道的规划建设,使得经济、产业联动与竞争加剧。


01 多维度、数据化、综合性分析





本次主要从湾区各城市的经济、人口等多个维度出发,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以及数据化的基础上,对各城市进行综合价值的对比与评判。

湾区九城对比底层数据统计分析



02 广深价值高企,佛莞其次





对大湾区9城各维度数据,运用多种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判各城市综合价值。



深圳:经济首位,发展快速,产业创新能力遥遥领先

2022年规上工业增加值1.04万亿元,国内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双首位”。


至2022年底,A股上市企业405家,占全国1/8,制造企业259家,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有127家,以兆驰股份、兴森科技、欧菲光、长盈精密、立讯精密等为代表。


世界500强企业10家,包括中国平安保险、正威国际、华为投资、腾讯、招商银行、万科、中国电子、深投控、比亚迪、顺丰等。

广州:教育资源极优、经济发展高位,城市建设极为完善

高校数量83家,全国第三,在校大学生(含本专科、研究生)165万人,全国首位。其中,研究生数量16.16万人(次于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和西安)。


985/211院校数量全国第四。在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中位居第10、全国第4。汇集着省内一半以上的高校,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


此外,其他城市建设如交通、医疗、商业等完善度高,文化设施在省内首屈一指。


佛山:名副其实的“制造之都”

跻身全国制造业20强,千亿级产业9个,主要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工业总产值全国第六,次于深圳和东莞。


东莞:“世界工厂”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3年电子制造业产值涨幅达18%。拥有超20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速度不断加快,2022年R&D经费支出达到220亿元。


外来人口超七成,人口密度处于全国地级市之首。


根据对湾区九城进行综合分析,得出:


城市间“融合--经济发展“一盘棋”,产业协同


核心城市虹吸效应明显,不断吸附周边城市的资金、人才等资源,但水满则溢,致使需求和机会外溢。


黄金内湾各城千帆竞发,区域一体化加快,城市间各要素分工与协同更加合理。


以深圳产业外溢和大湾区产业协同为主要方向。近几年深圳为减少产业外溢的速度,以留住以制造业,加大工业上楼产业空间建设力度。


以佛山和东莞为湾区溢出效应的典型代表,是产业转移和融合的最大受益者。


01 交通层面: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成型,轨交、城际、跨海大桥齐头并进





轨道交通建设加速推进,以广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的交通建设最为快速,以城际铁路为主要连接手段,如:广佛南环城际铁路、广佛肇城际铁路、广州东环城际铁路北段、深大城际铁路、南珠中城际铁路、珠肇高铁等。跨海大桥,如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深圳湾大桥、南沙大桥、明珠湾大桥等。此外,城市地铁建设也在加速推进中。


02 产业层面:互联互通、产业协同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提高珠江西岸的开发水平,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城市间产业转移以契合本土产业发展、产业互通与合作以增强产业集聚度。

大湾区各城市间产业转移、融合主要例证


湾区九城各城市之间需扬长避短,持续加强联系、明确分工,无间合作,以实现湾区一体化为目标,共同迈向新的发展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