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线的来历是什么(“三八线”是怎么形成的)

860人浏览   2024-06-11 14:21:13

近日来,位于朝鲜半岛上的“三八线”,再次成了媒体宣传中的热词。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的多个纪录片中,“越过三八线”、“打过三八线”,屡屡被提及。而一部以“三八线”命名的电视剧也正在央视热播。

有人说,如果盘点当今世界上最有名的“界线”是哪条,“三八线”无疑会名列前茅。

“三八线”不仅有名气,而且敏感、沉重。它凝聚了哪些历史,是怎么形成的?

从史料介绍中了解,这条已有了一定历史时空的临时军事分界线的形成,与日、俄、美三国有直接关联。

“三八线”因邻近北纬38度而得名,实际并不等于就是准确的北纬38度线。

简单看,朝鲜半岛上的北纬38度线,属于一条自然地理划线,长约300公里。它将半岛分为面积大体相同的两部分,其本身赋予了许多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意义。

这条纬度线,从不同角度越过半岛的崇山峻岭,透过181条小路、104条乡村土路、15条道际公路和8条高级公路,以及6条南北铁路线。

“三八线”最早提及的历史,应追溯到120多年前的1896 年。

据记载,以38度线划线为界,最早是由日本和沙俄两个帝国列强提出来的。

1896年,日俄依仗军事强大,密谋瓜分朝鲜,日本曾向沙俄秘密提出以38度线为分界线。

1904年日俄战争前夕,沙皇也曾做出决定,俄国只控制38度线以北,听凭日本在38度线以南任何地方登陆。但这两次划分均因双方利害冲突而未实现。

真正使38度线成为从军事角度利用的分界线,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其在朝鲜驻军的兵力部署进行调整时搞的。

1945年2月,日本把部署在朝鲜半岛的日军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划分为两部分。北部的军队归关东军指挥,南部的军队为陆军大本营所属。

这样,38度线就为后来苏联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对日本关东军作战,而美国则在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列岛与日本大本营直接指挥的日军作战,提供了地理分界上的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盟军首脑在商议战后国际安排时,曾讨论了朝鲜的命运问题。在1943年11月签署的《开罗宣言》中,对朝鲜问题作了专门表述。

在紧接着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又与斯大林讨论了朝鲜的前途。斯大林说,他看了《开罗宣言》,并说朝鲜应该获得独立···。

1945年2月8日,罗斯福与斯大林举行会晤,两人在谈论了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以后,罗斯福提出讨论领土托管问题。

他向斯大林提出,在朝鲜做好自治的准备之前,“朝鲜要由一个苏联代表、一个美国代表和一个中国代表实行托管”,“托管期愈短愈好”。

斯大林同意托管的方案,但他建议还应该邀请英国参加托管。于是,战后由中、美、苏、英四国对朝鲜实行临时托管的方案便在雅尔塔会议上确定下来。

1945年8月初,在得知日本决定投降和苏军对日宣战并大举攻入朝鲜半岛的消息后,8月10日深夜,美国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协调委员会在五角大楼举行紧急会议,专门研究在朝鲜的受降问题。

会上,助理国务卿邓恩提出,美国军队应赶到尽可能北面的地区去受降。但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一位年轻参谋迪安·腊斯克上校指出,军方缺乏可供立即投入使用的兵力,加上时间和空间的因素,美国军队在苏军进入朝鲜北部地区之前抵达北部纵深地区有困难。

这时,陆军部助理部长麦克洛伊,要求腊斯克上校和另一位上校查尔斯·博尼斯蒂尔尽快搞出“一条尽可能向北推进”,但又不致“被苏联拒绝”的界线。

于是,朝鲜半岛上的38度线就匆忙地由这两位美军上校再次提了出来。

这项关于以38度线划界的建议,迅速得到美国军方和国务院同意,并于8月14日经杜鲁门总统批准。

杜鲁门为此给斯大林发出密电,通报了已经批准的给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的有关日本武装部队投降细节的“总命令第一号”。该命令的内容之一,即是以38度线为分界线,确定了美苏双方在朝鲜半岛的受降区域。

一条自然纬度线被利用为界,埋下了朝鲜半岛长期分裂的种子。朝鲜半岛国土和民族由此形成分裂状态。

而且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两国之间逐渐出现分庭抗礼的趋势,38度线实际成了强国势力在朝鲜半岛对垒的既定疆界。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后,参战双方又在三八线的基础上调整南北军事分界线,划定临时军事分界线两侧各两公里内为非军事区。习惯上仍称为“三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