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龙的描述 ,发生过三次大变动,这有可能说明龙真实存在过
龙的形象深入人心。中国人无须思考,只要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出它活灵活现的模样,在此就不浪费笔墨了。只是依据龙的特征,史学家和生物学家曾断定,龙不可能在地球上存在过,龙有鼻子说明它是用肺呼吸,不可能长期潜在水中,这与传说中的“龙王”不相符。还有龙有一个脑袋及一对锐角,这也与细长的脖子不成比例,这样的生理构造怎么可能做到翻江倒海呢。
那么龙是虚构的吗?
最近在查阅书籍时,无意间翻到一些资料,整理了一下,发现古人对龙的记载,其中在不同时期发生了三次很大的变动,如果仔细对照,你会发现这些龙的形象并不陌生,这有可能说明龙真的在陆地上存在过。下面我们根据古人的记载一起去分析一下。
一、夔(kuí)龙期。
此时史书中记录的龙,龙身较小,蛇躯,足上有四爪。史书记载如下:
1、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一条黄龙出现在武阳赤水,整整逗留了9天。黄龙走后,当地人在此修庙立碑。又如《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载,太和七年(公元233年)正月,摩陂(今河南郏县)的一口大井中发现一条青龙。魏明帝曹叡亲率群臣前去膜拜。为此,曹叡下令改年号为青龙,改摩陂为龙陂。
2、《晋书·卷一百九》载: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四月,有一黑一白两条龙出现在龙山,二龙约五、六丈长,相互交融嬉戏。燕王慕容皝也亲率朝臣前去膜拜,在距离龙200多步的地方,还举行了祭祀活动,并在此山上建起龙翔佛寺。
二、应龙期。
这个时期的龙有双翅,头大而长,尤其眼睛极大,眉弓高耸,有角。
1、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太湖岸边发现一条龙,腹白背青,背上有鳍,头上耸起高高的双角。几里外都能闻到它身上的腥味,当地村民用席子盖住它的身体,官府还派人看护。一夜暴雨过后,龙消失了,它卧过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沟。
2、明代藏书家郎瑛撰《七修类稿》记载:成化末年(公元1487年),广东新会县海滩上坠落长龙,被不明真相的渔民用扁担活活打死,此龙有一人多高,身长数十丈。郎瑛在书中说,这是他一个名叫金茂的朋友路过广东时亲眼所见,朋友告诉他,此龙酷似画上的龙,只是腹部呈红色。
三、黄龙期。
这个时候的龙身体变得更长,嘴上有胡须,鳞甲细密整齐。
1、在明清时期,有关龙的记载还不时地出现在地方志中。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临安府志》记载,云南石屏县东南的异龙湖中发现巨龙,须爪鳞甲毕露,数千人围观,龙身有几十丈之长。
2、清·《永乐府志》: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夏,有龙降落在滦河下游的乐亭县境内,蝇蚋遍体。它的喉咙部位有伤,当地民众为它搭起苇棚遮蔽阳光,不断往它身体上洒水。这条龙有十几丈长,鳞片大小如鱼鳞,尾巴呈侧扁状,头上有双角,口须长达2丈。
从上述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古人对龙的认知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在起初的描述中,一般龙身普遍较小,且无角无须,到后来龙的身体逐渐变长,越往后龙身越大,而且出现了角和须,甚至翅膀,也越来越像我们在年画里看到的龙了。
中国人对龙图腾的崇拜由来已久,有人推测,如果真龙真的存在过,那也是由图腾演化为的一种奇异的动物,一定有某生物物种作基础。以往学术界最具代表性的推测认为,龙是大型的四脚蛇或是巨蜥的一种。这么说龙应该是爬行动物,可是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这样的话,龙为什么离不开水呢?所以这个结论不成立。
后来,又有学者提出,龙既然能生活在陆地和水中,它应该是一种大型的两栖动物,认为它的祖型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鳄类——扬子鳄。可是这也不正确,鳄鱼身上的鳞甲又大又厚,这与史书记载的“鳞片大小如鱼鳞”大相径庭,相差太远。
那么,龙到底是古人幻想出来的产物,还是真实存在过的动物呢?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去理解,龙即真实可信,但又是一种充满传奇色彩的动物。它只有在古代特殊的环境中才能生存下来,或者说它是远古某种大型两栖类动物的变种,所以非常稀缺,也很难繁衍下来。现代人根本无法认知它,因此这个问题成为了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