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观是哪三位神仙(从三清观三位尊者看道学本质)
三清观供奉三清道祖,分别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除了象征道学创始人老子的“太上老君”之外,其余两位均不知来历。(见以下描述)。
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虽然高,但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并无“元始天尊”的说法。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关于元始天尊的名称,《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地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
灵宝天尊位置仅次于元始天尊,《真灵位业图》中称其为“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唐宋以来称之为“太上道君”的较为普遍,然而近代一般都称之为“灵宝天尊”。对于灵宝天尊的来历,道教典籍中也不太明确,有人认为是从太上老君衍化而来的。三清殿中,灵宝天尊通常供奉在元始天尊的左边,手托太极图或玉如意,象征“混沌始清,阴阳初分”,故以阴生阳消、昼长夜短的夏至日为灵宝天尊的圣诞。
道德天尊在道教最高神三清中位居第三,位在大赤天太清境,为玄气所成。他的地位虽不及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神,却是最早作为道教始祖而被人们广泛熟悉的尊。然而,他最早却不是以神的身份出现的,而是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老子,也就是由他衍化成了道教的太上老君,因其著有五千言《道德经》被称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一,任何宗教的创立都不可能无缘无故。
即便杜撰也要杜撰出“合情合理”的人物和故事。
然而两位比道学创立者位置还高的大佬,却“来无出处”,好像他们是“凭空出现”。这不符合逻辑也不可能让道众信服并膜拜。
他们必然有出处,而且“身份尊贵”,作为道学创立者的老子也只能屈尊做他们的“仆从”。
答案就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它们两个是认知万千世界的关键所在”。
其中,玄=多向不确定性。指事物运动变化的多种可能。
玄之又玄=事物运动变化的多种多样,千变万化。
二,“此两者”是认知世界的关键所在,自然位置高于老子。
那么,“此两者”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是:起因和动果。
没错,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就是事物运动变化“由因而起,由果而终”的起因和动果。
三,思考一下他们的名字就会明白,他们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起因和动果”别无其他。
元始天尊:元始=原始=事物运动变化的起因。
又因为,古人喜欢形容和比喻,“玉清”,指玉石的灵力。现代民间和玄幻小说里依然认为玉石中存在“灵力”。但这些灵力到底是什么,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很类似于事物运动变化的起因。起因多种多样,也没有标准答案。
灵宝天尊:灵宝=珍贵之物=结果=事物运动变化的动果。
灵宝,指可用之物,而这些“可用之物”只能出于“事物运动变化的结果”,它们不可能无缘无故的表示。
而“动果”指动态的结果,指事物运动变化可以表示无穷无尽的“灵宝”。
这也就是“道生万物”的本质所在。“生万物”不就是要从“结果”诞生出来吗?
“上清”是相对于混浊而言。是古人形容,把“一汪混浊”逐步澄清的上半部分称为“上清”。意味着“看清晰看明白”的动果。
这就是“三清教”的本质。它只是希望更真实的把世界真相告诉道众。并不希望创立一个独一无二的“神”。
因为道学认为是“起因、动果”创造了世界万物,而不是一个“人形神”。
四,宗教的特质是“抑制愚昧”并非“开智”。
如同要求小孩背书(唐诗宋词等),强行灌输。至于如何领会,就看每个人的悟性了。
所以,宗教创立初期,除了极少数“智者”策划师心知肚明。其他只能通过拟人化、格式化、逼格化、神圣化开动宣传机器,“轰隆隆”把舆论制造出去。剩下的就是传教士如何口吐莲花忽悠民众了。
与现代商业推广异曲同工。我们可以把一个完全勾兑没有任何营养成分的“三鹿奶粉”,吹嘘成上市公司。更何况在一个没有任何舆论监督的时代。
然而,宗教创立者的“智慧”,还是透露出两位天尊的本质。我们又不得不为“三清教”创立者的“良心”而欣慰。
由此可见,他们创立“三清教”并非只是忽悠民众,欺骗钱财。他们更希望有一群对起因“抱根问底”,对动果“推广运用”的道众出现。
正如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即,逆向思维的人(反者)是探究“起因”的推动者,弱一些的人是推广“动果”的运用者。(现代语言中“科学探索、技术推广”)。天下所有事物来源动果(有=动果),所有动果又来源于起因(无=起因)。
注:在很多文章我已经阐述过。古人感觉事物运动变化的起因有些“虚无缥缈”,所以喜欢用“无”表达起因,用“有”表达动果。所以才有“无名万物之始”=无体现万物的起因。
同时,起因造就的事物运动变化部分,属于人们尚未发现的部分,称为“未知之道”。而动果部分造就的事物运动变化属于“已知之道”。
这也就是为何它们“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因为,道=事物运动变化“由因而果”的过程。古人把这个过程形容为一条条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道路”,并用“道路之道”命名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