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阳历怎么区分哪个大(阴历、阳历、农历区别)

611人浏览   2024-05-10 14:02:09

阴历、阳历、农历区别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公转(公历)制定的的,只有在公历条件下,每个节气才能固定在同一天。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阳历又称为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西历,学名格里高利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用不差,
其余都是三十天,只有二月特殊化,
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二十九… 

或者: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三十整,惟有二月二十八,闰年还要把一日加。

大月: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这几个月都是31天

小月: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这几个月都是30天

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阴历:以月亮的视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这是东亚和西亚国家沿传的。

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为一个月,共29天半。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阴历一年有354天左右,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

大月:1、3、5、7、9、11月,30天;
小月:2、4、6、8、10月,29天;
12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
这样,平年354天,闰年355天。

穆斯林的节日,在伊斯兰教历是固定的,但在阳历中,就会发现每年都不太一样,春夏秋冬都有可能。

现除伊斯兰教外,已弃置不用了。

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也还在使用,如维族,回族等。


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

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阴历约每过二三年多有一个闰月。

农历是根据月相变化推算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
每年大约354天。一年下来比公历就少了11天。
所以农历每两到三年会有一个闰年,也就是说这年会有13个月。

-----------------------------

平年:一般有354天-355天,个别年份353天;
闰年:一年有383天-385天,因为多一个闰月。一年两头春(闰),一年有386天(少)。

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

使用地区:中国、朝鲜半岛、越南等地

别称:华历、夏历、汉历、阴历


中国现行农历,其实完全是四百多年前的欧洲耶稣会教士和中国天主教徒合力编撰的。现代东亚农历的基础是来自明朝末年的《时宪历》,之前明代通行的历法为《大统历》,实际上是将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改个名字沿用,此历法到明末,已经与实际气象、天文有误差,尤其对日月食推算的误差更明显。

按《明史》记载,1629年,明朝中央政府任命礼部尚书徐光启、南京太仆寺少卿李之藻领衔根据西法“督修历法”,而改修历法的实际“译书演算”工作完全是在华洋人承担的,如龙华民、邓玉涵、汤若望、罗雅谷等传教士。依托的理论依据也是“第谷宇宙体系”: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设计是介于哥白尼的日心系和托勒密的地心体系之间的一种调和性体系,主要理论是地球仍然在宇宙的中心,太阳与月亮绕地球公转,但五大行星则绕太阳公转。

明清易代后,官方将还没来得及通行的《时宪历》删改至103卷,并由清朝顺治皇帝将其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于顺治2年(1645年)颁行。康熙八年(1669年)后至清亡,中国的历法一直大体沿用汤若望所订新历,延续至今,就是俗称的“农历”。

清康熙年间曾废除《时宪历》,使用《大统历》,但《大统历》误差较大,几年间出了不少差错,于是重新起用《时宪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