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算是灭亡了吗——阿富汗王国的消亡

165人浏览   2024-02-23 08:16:40

今天我们说起阿富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战乱,贫穷,动荡。但就是这样的阿富汗,祖上也曾经阔过,是与奥斯曼帝国、波斯帝国齐名的三大穆斯林强国。那是什么原因使得阿富汗沦为今天这般景象呢?这是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要了解这个过程,我们就要先从阿富汗王国说起。

阿富汗位于中亚地区,既是古丝绸之路在中亚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中亚地区与南亚次大陆进行贸易的重要节点,经济和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欧洲人称其之为“亚洲命运的十字转门”。在十五世纪以前,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是中亚地区最繁华的城市。在这里,南来北往的商人,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飘荡在空中的乐曲声,都彰显着这座城市的辉煌。但好景不长,随着十五世纪后期欧洲人进行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贸易通道的改变,使得昔日喀布尔街头穿流入织的商人逐渐消失了踪影,阿富汗也迅速的走向了衰败,国家也变得支离破碎。

阿富汗地理位置

从十七世纪开始,阿富汗地区的普什图族阿布达利部落开始崛起,十八世纪中期艾哈迈德成为了普什图族阿布达利部落新的领袖。这位新首领野心勃勃,他不仅想将实现整个阿富汗的统一,还想让统一后的阿富汗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强国。为了实现他的宏愿,艾哈迈德发动了阿富汗统一战争。1747年,艾哈迈德亲率大军攻占坎大哈,并在各部落酋长的拥护下登上王位,建立了阿富汗王国,定都坎大哈。艾哈迈德改称自己为“艾哈迈德·沙·杜兰尼”,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如珍珠一般的艾哈迈德皇帝”。从此以后,阿布达利部落也改名为杜兰尼部落。但艾哈迈德心中理想的王国首都还是那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喀布尔。于是在接下来的26年当中,艾哈迈德继续南征北战,先后攻打波斯,印度等地区强国,占领了喀布尔、加兹尼和赫拉特等地区,最后于1773年迁都喀布尔,完成了自己的夙愿。此时的阿富汗王国已经是能和奥斯曼帝国、波斯帝国并驾齐驱的的伊斯兰强国了。但就在王国空前强大的时候,王国的开国君主艾哈迈德·沙·杜兰尼离开了人世。随着艾哈迈德的离世,阿富汗又陷入了长时间的动乱中。到了1818年,阿富汗已经分裂为喀布尔、坎大哈、白沙瓦、赫拉特和克什米尔等五个主要封建领地以及其他若干个独立性质的部落。直到1835年年才由多斯特·穆罕默德再次完成统一

艾哈迈德·沙·杜兰尼

艾哈迈德·沙·杜兰尼加冕为王

动荡分裂的阿富汗迅速引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贪婪的目光。这个不速之客就是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正在全世界开拓殖民地以满足其原材料以及销售市场的迅速扩张,像阿富汗这种在中亚地缘政治中举足轻重的国家自然就成为了其必须拿下的目标。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英国

十九世纪初的英军士兵

为了能将阿富汗纳入其殖民版图,英国人也算是煞费苦心了。早在1830年,英国就派遣大量间谍潜入阿富汗,收集了阿富汗大量的民族,部落,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情报,为其军事入侵做准备。与此同时英国还在与阿富汗接壤的赫拉特进行军事部署,准备在恰当的时机发起对阿富汗的殖民战争。而这个恰当的时机很快就来到了。1837年与英国就赫拉特主权归属问题有争议的伊朗在沙俄的挑唆下向赫拉特发动的进攻,但伊朗的攻势很快就遭到了挫败。1838年,英国政府接口保护赫拉特以及阿富汗不受沙俄入侵,向阿富汗出兵三万,发起了阿富汗殖民战争。由于英军在情报,装备,后勤等方面的巨大优势,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很快沦陷。就在英国侵略者欢庆胜利的时候,英勇的阿富汗人民发起人民战争,并成功将英军赶出了喀布尔。不甘失败的英国殖民者又于1878年和1885年两次入侵阿富汗。虽然英军在这两场战争中都获得了胜利,并且迫使阿富汗政府签订了《甘达马克条约》夺取了其外交权。但却无法完全控制阿富汗。1919年趁着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元气大伤的时机,阿富汗发动了反殖民战争并最终使国家获得了完全的独立。

英军攻占喀布尔

英国侵略军全军覆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世界都笼罩在冷战的恐怖氛围当中。这时英国在中亚的地位已被美国取代,苏联也开始扩大其在中亚的影响力。以美国为代表的 “资本主义自由世界”和以苏联为代表了“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世界”为争夺中亚地缘政治优势,展开了激烈交锋。而作为中亚地缘政治中心的阿富汗王国,自然就成为了这场交锋的焦点。1953年,阿富汗与美国支持的巴基斯坦爆发边境冲突。由于长期奉行中立外交原则,阿富汗在冲突中显得十分被动,同时国内民族主义兴起也影响到了阿富汗政局的稳定。这时的阿富汗王国国王查希尔需要一个既有能力,又能找到外援,还对王室忠心耿耿的人出任首相,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于是阿富汗王国的变革者兼掘墓人出现了。他就是有着“红色亲王”之称的穆罕默德·伊德里斯·达乌德。

阿富汗王国国王查希尔

穆罕默德·伊德里斯·达乌德

1909年,穆罕默德·伊德里斯·达乌德出生在一个阿富汗王室家庭,少年时曾今留学法国,接触过共产主义思想。学成回国后,在外交部短暂任职,随后进入军界。凭借着自己的王室家族背景以及过人的智慧,达乌德官运亨通,职位一路攀升。直到1953年,他已官拜阿富汗中央军团司令,授陆军上将军衔。

达乌德戎装照

面对当前的复杂形势,达乌德认为以往的中立政策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国际环境。要在“冷战”的大环境下保持国家主权独立就必须要选边站。在一班利弊权衡以后,达乌德最终选择了苏联作为其投靠对象。在以后的十年中达乌德先后四次访问莫斯科,并且在每次访问后都带回了大量的经济或军事援助。同时,达乌德也没有放弃在美国身上打主意。1956年,他以阿富汗国内共产主义兴起,可能引发国内社会主义革命为借口同美国达成了坎大哈国际机场工程修建费用的贷款协议。从1953到1968年,达乌德争取到了近16亿美元的国际援助,其中从苏联得到的经济、军事援助就高达11亿美元。不仅如此,达乌德还和苏联达成军事互助协议,因此苏联派遣大量军事人员对阿富汗军队进行培训,并使用苏式武器武装阿富汗国防军。由于和苏联关系过于亲密,达乌德“红色亲王”的称为不胫而走。但达乌德在接受采访时却总是说自己进行的是“巴·塔拉非”既阿拉伯语“不偏不倚”的外交。

阿富汗国防军装备的苏式坦克

苏联教官培训的阿富汗军队

在内政方面,为缓和社会矛盾,加深与苏联的关系,达乌德加强了与苏联支持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联系,要求在阿富汗国内实行现代化改革。达乌德鼓励女性除去面纱,勇敢地参与社会活动,并且在法律、医学、理工、语言等方面对女性提供学习就业的条件。同时,他还将部分皇族以及地方部落贵族的权利收归国有,以加强中央集权。

社会改革中的阿富汗人民

达乌德当政期间的喀布尔大学

参与科研活动的阿富汗女性

达乌德自恃有苏联撑腰,在对待与巴基斯坦边界冲突的问题上十分强硬,就算是埃及、伊朗、土耳其、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轮番出面调解也未能促使其与巴基斯坦就领土问题达成协议。阿巴两国关系日益恶化,甚至在1961年两国还一度宣布断交。

达乌德的一系列经济、军事、外交政策以及其独断专行的性格引起了以查希尔国王为代表的王族势力、宗教势力、地方部落贵族势力的不满。时间进入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王国政府中保守势力的干预,阿富汗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人民群众的生活越发艰难,倾向于苏联的底层民众和倾向于美国的上层亲贵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此时,为维护阿富汗上层既得利益集团的统治,查希尔解除了达乌德的首相职务,将政府中的各个要职替换成王室成员,还在军队中安插大量亲信。查希尔的做法不仅没有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反而使其更加激化。越来越多的阿富汗人民站在了“红色亲王”达乌德的身边。一场惊天巨变即将到来。

1973年7月初,查希尔国王为治疗疾病远赴赴意大利,临走前任命了在军中缺乏威信的王储艾哈迈德为摄政官。经过二十年的军事改革,阿富汗军队中的一线作战部队大部分是苏联教官培训出来的,甚至一部分人还在苏联进行过培训。这些人长期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熏陶,与达乌德以及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关系密切。就在查希尔国王离开阿富汗的当晚,达乌德召集阿富汗人民民主党领导人以及军方高层商讨武装夺取政权。

1973年7月16日晚,阿富汗中央军团的谢里夫丁·奥马拉尼将军率领政变部队兵分五路封锁了喀布尔通往外界的路上通道,并相继包围了机场、电台、政府大厦以及王宫。17日凌晨2时,政变行动正式开始。政变部队首先逮捕司令部中亲国王的中央军团司令阿卜杜勒·瓦利·汗元帅、喀布尔卫戍司令以及政府大臣,随后开始进攻王宫并逮捕了国王的女婿、和部分王族重要成员。与此同时,另一只政变部队快速占领了喀布尔电台,对外发布了达乌德事先准备好的政变声明。在声明中,达乌德宣称这次政变是一场阿富汗为实现现代化而进行的革命,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在阿富汗实现共和,而不是杀戮。他还承诺会保护王室成员的安全。政变宣言一经发出就得到了喀布尔市民以及亲国王势力的积极响应,达乌德借此迅速控制了阿富汗局势。查希尔国王被迫在罗马宣布退位,并流亡意大利。整个政变过程只出现了少量的伤亡,这在当时是是十分罕见的。因为政变正式发动是在7月17日,所以这次政变又被成为“七一七政变”。

政变成功后,达乌德宣布废除君主立宪制,建立了阿富汗共和国。正当达乌德享受着共和国国父的美誉时,他肯定想不到,阿富汗的动荡还远远没有结束。虽然国王被推翻了,但国内的封建残余以及宗教势力依然强大。由于长期实行亲苏政策与周边巴基斯坦、伊朗等亲美国家之间关系也越发紧张。更重要的是,由苏联支持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乘机做大势力,成为了苏联控制阿富汗的重要手段,严重威胁了阿富汗的主权完整。在这重重危机中等待阿富汗人民的是一个更加动荡的未来。

阿富汗共和国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