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隆迪是哪个洲?民风习俗特色介绍
布隆迪是位于非洲大陆中东部的多山小国。在其特有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风土人情别具一格。
01 民风奇异
民居
布隆迪乡村景色
布隆迪境内多山,号称“千山之国”。农户们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全国数千个山头上。农家的住宅叫作“卢戈”(Rugo),类似中国的四合院。每户农家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家的院落,围墙一般用栽种的热带灌木或仙人掌之类的植物围成,院中建有一座圆锥形茅屋,前院供人活动,后院饲养牛羊。子女长大后,父母在院内一角为他们修建一些小茅屋住宿。男孩子长大结婚后,家长在附近的山坡上为其修建新的“卢戈”,让他们另立门户生活。
出生
婴儿的出生是一件大喜事,尤其是男孩,其欢乐喜悦的情景从组织庆祝活动的气氛、规模表现出来。第一次庆祝活动是向全家介绍新生儿,第二次是给婴儿取名。要是生了双胞胎,庆祝活动则更加热闹。庆祝的形式一般是邀请亲友来家喝酒(不吃饭)。客人为婴儿祝贺,向其父母表示祝贺,但不一定要赠送礼物。
家教
如同许多别的非洲国家一样,布隆迪农村多是贫穷落后的地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通过讲故事和谈禁忌等方式进行。每到傍晚,一家人围火而坐,爷爷或者父亲给孩子讲故事、谈禁忌。在非洲,口头传说是传承先人文化的重要方式。在布隆迪,世代进行的口头传说是保存传统文化的宝库,也是进行社会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内容丰富多彩,叙述了历史变迁、政坛风云、生产技能、宗教信仰、医药知识、风俗习惯、王朝礼仪等。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诗歌、散文、格言、谜语等体裁不一而足。
婚嫁
在布隆迪传统中,儿女的婚事一般由其父母操办。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数人选择了自由恋爱的方式喜结连理,特别是在大小城镇,更是如此。
婚嫁程序包括聘礼和婚礼。
聘礼:在婚事基本达成后,男方父母要去给女方家里送聘礼。双方父母相聚一堂,男方家长当众宣布亲事告成。根据各自家庭经济条件,从前的聘礼一般有珠饰、黄牛、羊、锄头或其他物件等。现在法律上无聘礼规定,但在民间收受聘礼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
婚礼:根据约定俗成,但凡男女大婚之日,一般要举行一些仪式和活动。首先,双方要到县、市政府进行登记,履行结婚法律手续。然后,再去教堂举行宗教仪式,双方的父母及亲友参加。最后,才在新郎家庭举行隆重的婚礼庆祝活动。在农村,招待宾客喝香蕉啤酒、冷饮,新人亲友相互祝酒庆贺,接着参加婚礼的人唱歌、跳舞,热闹至深夜。期间,送嫁的姑娘们将新娘藏好,悄悄地带进洞房。在城市里,新婚夫妇首先举行婚礼酒会,邀请各方客人出席。在酒会上,双方家长有讲话的习惯,除表示庆贺外,还要宣布送给新郎和新娘多少礼品。按习惯,女方父亲不出席这个仪式。之后举行晚宴,邀请少数近亲参加。餐后举行舞会,任何人均被欢迎参加,一直跳到次日凌晨。舞会上不供应饮料、食品。
婚后的一些习俗根据古老的传统,新婚夫妇一般在第一个月内不从事体力活动,由新娘家提供吃喝。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的这些习俗已发生很大变化。结婚后,新婚夫妇第一天不干活。从第二天起,他们将和家人一起下地干活。另外,按习惯,新娘子一般要在一段时间后回娘家,时间长短不一,总的原则是视情而定。短的有三五个月,如新娘已适应了在婆家的新生活,便可回娘家探视;长的有一年多,直至女方生了头胎孩子后才回娘家。新娘首次回娘家时,其父母要送礼,农村一般送牛,城里送钱或其他贵重物品。此后,通过互送礼品、经常走访,两家的亲戚关系越来越热络。
丧事
报丧:在布隆迪,报丧的工作一般由邻居好友承担。当某人患疾身亡或不幸遇难后,好友邻居便来帮忙。有的向死者的亲朋报丧,有的和死者家人一起安排后事,有的陪伴死者近亲守灵。
安葬:一般在逝者去世当天将其安葬,实行土葬。农村因经济困难,不用棺材,通常都是在尸体上裹一布单,再外包草席下葬。在城市有条件的人已开始实行棺殓安葬。根据习俗,在路遇灵车时,迎面来的行人须立正站立,车辆应停行,后面的车也不能超车,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待其过去后,再行走。
居丧:居丧期一般为葬后一周。期间,由于死者家属过于悲痛,一般不干活,由众亲友送吃喝。一周后丧事部分结束,亲友前来探望,平素和死者关系好的都要给其家属送一些钱,以表示对他们生活的支持。丧事是否结束,一般要视死者的性别和年龄而定,短的三五个月,长的半年或一年。丧事结束后死者家属要安排一个大的聚会,邀请前来探望的亲友喝啤酒,以表谢意。与此同时,大家聚在一起对与死者有关的财产分配和其遗留的债务问题进行讨论和处理。如死者是一家之主,与会者还应就其接班人问题进行商榷和确定。
02 礼仪纯朴
布隆迪人民有热情好客的特点。不论是在城镇还是在乡村,只要有家庭举办喜事,即使路人与该家主人素不相识,如有表示祝贺之意,便可受到香蕉啤酒的热情接待。生人问路,绝对不会遇到冷遇的局面,被问者总是要给出一个满意的回复,有时甚至会停下正在做的活计,走上几里地,把问路者引导到目的地。
布隆迪人待人诚恳,乐于助人。为了使客人愉快高兴,主人往往能献出家里的一切,甚至分享最后一根香蕉。每逢外国领导人来访,接待方总会安排热烈的欢迎场面。有人击鼓,顿时群鼓齐鸣、响声如雷,在欢快的鼓声中,一群身着盛装的妇女便扭动身躯,载歌载舞,跳起热情奔放的舞蹈,场面顿时热闹非凡,使来访者感到亲切。
布隆迪人非常珍视邻居关系,认为“远亲不如近邻”。邻里有事,人们一般都会全力相助。逢年过节,人们首先要向邻居表示祝贺;有了好酒,首先要请邻居来一起品尝。在布隆迪,啤酒的饮用方法与众不同,不用杯,也不用碗,而是数人围陶罐而坐,用空心的植物茎秆在陶罐中吮吸。每个人喝毕立即将吸管翘起,以免余酒回流入罐中。
在农村,邻居有权利和义务相互管教孩子。如果一个孩子干了坏事,邻居大人教训他乃至鞭打他,也不会受到孩子父母的责怪。
布隆迪人也有庆贺乔迁之喜的习惯。一旦搬进新居,至亲好友及邻居前往祝贺并送礼,主人则给予热情友好接待,有时也为他们准备餐饮。
布隆迪人很讲礼貌。一旦在公共场所发生碰撞,双方都会互道“对不起”“请原谅”,因此很少会发生口角。至于在街头发生的打架斗殴现象,可以说是难得一见。布隆迪人的见面礼甚是有趣:与客相见有握手的礼节,男女无忌;但晚辈与前辈、下级与上级、百姓与官员握手时,为了表示敬意,前者向前倾身,用左手托住右胳膊肘,用右手与后者轻轻相握,显得非常谦恭礼貌;若是长久不见的熟人、至交,则相互轻轻拥抱,并轻拍对方肩背,表示亲热,不分男女,尽皆如此。
布隆迪人尊长敬老。那些定居在首都的官员,每逢年节或周末,大多要返回内地省亲,与家人共度佳节。在内地农村,乡下人见到外国人时总会友好地打招呼,并伸出三个手指(食指、中指、无名指)表示致敬,意即“团结、劳动、进步”。对于朋友赠送的礼物,布隆迪人有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的习惯,然后或立即陈设于客厅内,或在下一次见面时将礼物佩戴在身上表示礼貌和珍爱。
03 歌舞文艺
布隆迪人和其他非洲国家的人民一样,喜欢载歌载舞,尽情欢乐。常见一人领唱,众人相和,十多名男女青年边跳边唱。主要舞蹈有鼓舞、英多雷、伊米桑比。
鼓舞
鼓舞是一种最受布隆迪人民喜爱的传统民间舞蹈。从前,鼓是王朝的象征,鼓舞遂被定为宫廷舞蹈。随着王朝的没落,时代的进步,现在这种舞蹈已成民间大众的娱乐方式。举办节庆或迎宾活动,都要组织鼓舞表演。非洲人爱好击鼓,但布隆迪人打鼓的方式与其他非洲国家有所不同,另有其特色。
表演者有老、中、少,皆为男性,他们身着白或绿白相间的袍式民族服装,头、臂佩带珠带,头顶大鼓,边敲边小跑着上场,阵势甚为壮观。上场后,舞者围成半圆,放下大鼓,开始表演。随着古典的节奏,鼓手以各种不同的动作、姿态轮番表演亮相,时而旋转飞舞,时而凌空腾跃,有时也伴有呼喊或歌唱。鼓舞节奏强烈,犹如雷声隆隆,震天动地,表演者身手敏捷,加之欢歌阵阵,给现场增添了欢快的气氛,使观众很受感染。风格粗犷的鼓舞充分表现出布隆迪民族欢乐、刚毅、豪放的性格,很受民间喜爱,被视为民族的骄傲。
英多雷
英多雷,此语系当地语“intore”的音译,是一种“战舞”。一二十名男演员头插茅草、额佩珠带,上身裸露或交叉披挂色带,下身围着兽皮或草裙,胸踝系有铃铛,一手持矛,一手握盾,随着一位长老的口哨或口令,表演舞蹈。该舞节奏明快欢乐,动作铿锵有力,表现古代英雄出征前后的英勇气概。
伊米桑比
伊米桑比,此语亦系当地语“imisambi”的音译,是一种轻盈美妙的舞蹈。表演时,一群身着盛装的年轻姑娘,伴随着轻快的音乐,翩翩进入舞台。她们模仿东非珍珠皇冠鹤等候鸟的动作姿态,载歌载舞,优雅动人。我东方歌舞团演员曾学习过这个舞蹈,表演时将其命名为“鹤舞”。
非洲古老的乐器
一般来说,布隆迪人大部分能歌善舞,聚会时往往能从傍晚尽情欢乐至深夜。布隆迪人的另一文化娱乐活动是在宁静的山村夜晚,围坐在篝火前,静听老人使用“英迪吉迪”(indigiti,一种用木条和葫芦瓢制成的弓形乐器)、“伊楠加”(inanga,一种以木板为座、牛筋为弦制成的形若琵琶的乐器)、“英多农戈”(indonongo,胡琴)、“乌姆维龙盖”(umvironge,短笛)等民族乐器,边奏边说边唱,犹如我国曲艺中的“评说”或“大鼓”,既叙述古代历史、传说、神话,又讲述人生哲理,也演唱人民生活、生产的情景,表现出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布隆迪人称这种文艺为“布隆迪的灵魂”,是研究布社会的活材料。
(注:本文原载于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中国大使讲非洲故事》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