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高皇帝什么意思(为何太祖大多都叫高皇帝)
我们在看历史书的时候,能够发现历朝历代对于一些皇帝的称呼有些相同的地方。比如开国的皇帝大多数都叫太祖,太祖之后的皇帝大多数都叫太宗。当然,有时不仅仅称呼开国皇帝为太祖,直接叫太祖高皇帝。称呼太宗的时候,称呼太宗文皇帝。很多人想不通,为何太祖大多数都叫高皇帝,太宗都叫文皇帝。其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规定就是这样,他们必须遵守这一套规则。
所谓太祖、太宗,这些都是庙号。庙号是君主死后后世给他们上的。而高皇帝、文皇帝这些是谥号,谥号也是君主去世后后世给他们上的。不过同样是君主死后,后世给上的称呼,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庙号一般都是好的,正常状况只有那些功劳很大的帝王才有资格有庙号。而谥号却有好有差,所有的帝王都有。后来不仅帝王有,一些大臣死后也会有谥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庙号和谥号的详细解释,看完就知道为何太祖都是高皇帝,太宗都是文皇帝了。
前面说了庙号最初都是那些功劳非常大的帝王才有资格拥有,所谓“祖有德宗有功”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庙号里君主都是享受后世供奉的,差的君主肯定没这个荣耀。庙号里带祖的基本上都是开国之君,太祖、高祖、世祖,一般都是这些。庙号里带宗的都是后面的君主,也叫守成之君,意思是守着祖宗基业守得还不错。宗的种类就比较多了,太宗、世宗、高宗、显宗、纯宗、英宗、孝宗等等。最初的时候,一个王朝最多只有七个地方有资格有庙号。隋唐之后,所有君主都有资格有庙号了。虽然庙号后来泛滥了,但有些庙号含金量还是比较高。祖里面含金量最高的就是太祖,宗里面含金量最好的就是太宗。
再看一下谥号。谥号有好有坏,之所以选哪一个,主要取决于君主生前的所作所为。君主死后,大臣和后世之君会根据君主生前的所作所为用一个字或者几个字概括,这就是谥号。谥号和庙号一样,一旦选定基本上不会修改。当然,也有后世给他们修改的,不过这种状况不多。
总的来说,无论是庙号还是谥号,都是在君主死后对他们的评价。这两种评价肯定是一致,绝不会出现一个皇帝有个非常好的庙号,但同时拥有一个很差的谥号,这种都是不存在的。既然是一致的,庙号里和谥号里的一些称呼含义肯定是相同的。要不然叫太祖的谥号未必都会是高皇帝,庙号为太宗的也未必大多都是文皇帝。
我们现在看一下历史上那些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看完他们的生平就知道这些庙号、谥号之间的关系了。
叫太祖高皇帝的有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除了这两个,其他叫太祖的一般都是武皇帝或者景皇帝之类的。太祖的意思是第一个祖,是这个王朝的开国之人,或者是为开国奠定基础的人。开国皇帝叫太祖的一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的出身非常普通,或者说出身很低。这些人完全是靠自己的打拼成为皇帝的,没有依靠家庭势力。那些依靠家庭势力的开国皇帝一般都叫高祖或者世祖,可见同样是开国皇帝,太祖和高祖之间悬殊非常大。
既然是第一个祖,又是开国皇帝,那肯定和其他人不一样。这样的人就不是英明神武这类词能形容的了,世间所有的好词放在他们身上都可以。针对这种状况,谥号里有个字非常合适,这个字就是“高”。《谥法》里讲“德覆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帱同天曰高”。这些词的意思就是德行非常高的人才能拥有“高”这个谥号。可见古人非常重视“德”,而不是功和其他的。
当然,也有一些庙号为太祖,谥号为“武”的,这种也比较。多庙号为太祖,谥号为“武”的帝王有个特点,就是特别能征善战。比如宋太祖、清太祖、元太祖这些人,他们确实能征善战,能征善战是他们最大的标志。也正因如此,他们的谥号才为武。不过这并不是说明谥号为“高”的不能征善战。谥号为“高”的意思和全才差不多,什么都会。
叫太宗文皇帝的有西汉汉文帝刘恒、东晋司马昱、唐朝李世民、辽国司马昱、清朝皇太极等。太宗是第一个宗,这个和太祖是相对的。前面说了宗是守成之君,既然是太宗,肯定是第一个守成之君。怎么样才算是守成之君,肯定是能完全守好老祖宗留下来的基业,最好是完全继承前人的意志再加以发扬。这样的守成之君才有资格称为太宗。既然太宗的主要任务是守,而且还要守得很好,对于他们的谥号,肯定要找一个非常能衬托的字,这个字就是“文”。
《谥法》里说“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这类皇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能把江山治理得非常好。
和太祖一样,太宗的谥号未必都是文,也有的是其他的,比如“武”。这种太宗也太祖差不多,也都是打天下的,都能征善战,治国的能力被能征善战盖住了。但总的来说,叫太宗的,谥号最好的就是文。
这就是很多帝王叫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的原因。能有这些称号的皇帝,在祖、宗里面都是最好的。这些皇帝也绝对都是明君,功劳非常大。否则,后世也不会对他们有这么高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