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失是什么意思?如何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处理丧失和分离?
从心理学角度看,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着丧失和分离。从呱呱坠地、逐渐脱离父母的庇护开始学会独立行走、脱离家庭、到外求学工作、恋人的离去、直到成立属于自己的小家庭、在生活上和经济上与原生家庭分离独立。
在一次次的失去中开始了解这个世界,学会与自己他人和解,去磨砺敏感而孤独的内心。
没有谁能保证自己可以永远活在灿烂的阳光下,因此探究其中的意义,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待显得尤为重要。
“结束”(或者分离),其实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开始”(或者成长)。
丧失是什么呢?一般可分为三类:
1. 成长性丧失,如搬迁、转学、离婚等;
2. 创伤性丧失,源于生命中一些不可预测性、突发性的事件,如亲朋去世、失恋、身体伤残、社会连接破坏、财产损失等;
3. 预期性丧失,源于人的预期,并没有真正发生,也不一定真正出现。
而孩子痛苦的走了,走在父母的前面,做父母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能学会怎样带着这些痛苦勇敢的去面对生活。有统计表明,一个人自杀,平均影响六个人,影响的都是自杀者的重要关系人。
丧失和分离会触发我们对于安全感的动摇,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安全感的获得属于生存缺失类的需要。当我们遇到了意外和强烈的应激事件,该事件会超出我们的应对范围,就会摧毁之前的美好信念,破坏对于人生的掌控感,进而导致心理创伤。
重要他人的离去,很可能是一种自我丧失。孩子延伸着父母的生命,可以帮助父母定义自己,具有自我的象征功能。一旦失去,孩子赋予给父母的价值也就丧失了,这让失独父母难以承受。
哀伤,是对过去客体的一种纪念方式。哀伤辅导,营造一个允许悲伤的时空,有助于心理重建平衡,让生命的缺憾在适当诉说和告别仪式中得到释放与安顿,最大限度地减少丧失事件向创伤性事件转变的可能,预防当事人心理阴影甚或心理危机的发生。
这里选摘了常见的哀伤处理的心理学技术,内容引用自周圆主编的《团体辅导-理论设计与实例》:
1.现实感传递
在回忆中反复证实和强化现实。分为两个层面,哀伤的再体验和中性的观察。这种体验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让脑中的记忆和哀伤部分被分离出来,另一方面又要保持对现实性的控制。
2.稳定化技术
稳定化技术是一种情感耐受性训练,有助于重新构建个体基本的安全感。有针对性地使团体成员学会恰当地与哀伤性的甚至创伤性的回忆打交道的安全途径。常用的稳定化技术包括容器技术、安全岛技术和树/光柱技术。
(1) 容器技术,帮助当事人学会控制自己的哀伤体验,将创伤性经验“打包封存”,让自己能够从压抑的念头中解放出来(至少是暂时的)。邀请当事人将哀伤材料锁进一个容器,而钥匙由他自己保管。他可以自己决定是否愿意以及何时想打开这个容器,探讨相关的内容。
(2)安全岛(safe place)技术,帮助当事人重新获得内心的安全感。这个地方有边界,只有当事人可以进人,而且他有绝对的能力阻止外来物的侵入,个体可以获得任何想要的东西,作出任何想要的修改。之后与这个安全岛建立一种锚定(anchoring)的联系,使之可以在任何时候随时回到安全岛,也能够从安全岛返回现实。
(3)树的冥想,感觉自己是一棵健康有活力的树。
内在的帮助者练习,帮助个体在自己的内心中建立一些有用的东西,达到支持、保护、安抚和支撑的作用。该法对于诸多生活问题的澄清特别有帮助,引导当事人尝试与内在智慧沟通,尝试邀请内在智者经常陪伴。
3.共情性陪伴
共情的表达是很有帮助的,如可以说:“你并不孤单,并非完全孤独,虽然我不会有你这样深刻的体验和感觉,但我知道,此时的你一定感觉非常痛苦,非常糟糕。”辅导者是充满共情的陪伴者,此时积极正向的解释和鼓励是有帮助的,如可以说:“有时候,回忆会带来痛苦,但痛苦也是生命的标志。”
4.呼吸调节训练
掌握呼吸调节的技巧,使得当事人重新获得对自己的控制感。
5.适度身体接触
身体接触既是个信任问题,又是与文化背景相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