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灯节是几月几号(正月十三:四灯照耀,四忌谨记,四吃品尝 )

43人浏览   2024-06-20 06:54:29


正月十三,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既是春节的延续,也是元宵节的开始。在这一天,全国各地都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和禁忌,下面为大家简单分享其中的四灯、四忌、四吃。


四灯


1. 灯头生日


农历正月十三被称为“灯头生日”,也被称为上灯日。据记载,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 1243 年)就有“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的民俗。


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点亮灯笼,照亮大街小巷。目的是希望灶神能够保佑家庭平安,也为即将到来的闹花灯祈求好运。


2. 滚龙灯


“滚龙灯”是一种传统习俗。一是在繁昌荻港镇:习俗是每年正月十三日为试灯,十四日为起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圆灯。试灯的晚上,有六条老龙和多条滚龙上街。等华灯初放,龙灯就开始上下穿行,到处旋转飞舞。在街道的两侧,家家都挂灯、焚香放炮。


二是在客家地区:制作一个直径 3 米高的滚灯为主,象征着五谷丰登的小花灯为辅。用以祭祀、滚灯、闹灯,祈祷新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习俗,大滚灯经过了谁家,谁家就要放鞭炮、焰火来迎接,以此来祈愿来年农业丰收。


3. 放海灯


正月十三放海灯,是沿海地区渔民的一种民俗。传说,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的生日。这一天,渔民会在海边祭拜海神,点燃烟花爆竹,把写满祝福词语的灯放入海中。这些海灯,远远望去,就像天上的星一样,在夜晚的海面上闪烁,它们载着人们美好愿望,漂向大海深处。


4. 扎彩灯


在正月十三这天,大多数地区有扎彩灯的习俗,以迎接元宵灯节的到来。有这样一首民间歌谣:“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总之,从正月十二开始,人们就开始搭灯棚,为即将到来的元宵灯节提前做准备了。而到了正月十三这一天,还要张灯结彩,开始点灯试灯。


四忌


1. 忌婚娶、动土和搬迁


传说,阎王爷有 13 个儿子,后来都相继死去。而且是每隔 28 天就死一个,到正月十三,13 个儿子正好死完了。由于害怕最后一个儿子也死去,在正月十三这天,阎王爷就处处忌讳。在人间,人们也怕在这天,一不小心惹了阎王爷的忌讳,对自己不利,所以这天不轻易出门,而且忌讳婚娶、动土和搬迁。


3. 忌动刀伤


因为人们认为正月是新年的开始,此时应该避免做一些不吉利的事情,以免影响一整年的运势。而动刀伤被认为是一种最不吉利的行为,它会给自己带来血光之灾,影响自己一年的运势。


而且在古代,正月也是春耕备耕时期,此时就要确保家畜、农具等都保持完好状态,以便迎接马上开始的耕作。这时动刀伤会导致家畜受伤、农具受损,从而影响农田活动。


4. 忌说大话


由于正月十三这天是将制作好的彩灯点亮和试灯的好日子,因此,这天也被称作“灯头生日”。这天是不能说大话和不吉利话的,特别是不能说什么“翻”、“洒”和“倒”这类词,主要是要有敬畏之心。同时,这天也是海灯节,是渔民祈求出海一帆风顺的日子,这时说大话和不吉利的话会很不吉祥,会遭到他人的厌恶,所以这天一定要说吉祥话。


四吃


1. 吃汤圆:俗话说:“十三十四窜汤丸”。正月十三这天,南方很多地方都有吃汤圆的习俗,而北方则有吃丸子汤的习俗。当然,不管是吃汤圆还是吃丸子汤,寓意都很好,就是要团团圆圆、圆圆满满。


2. 吃圣虫:在山东胶东地区,正月十三这天有吃圣虫的习俗。圣虫是一种面食,传说,神虫曾拯救了穷苦的百姓。为了纪念神虫,人们将面粉发酵后,制作成一对虫子形状的面食,一公一母,把它们放在粮仓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 吃豆腐:正月十三,也被称为“豆腐节”,在一些地区,这天有吃豆腐的习俗。在沿海地区,豆腐被视为洁净和平安的食物,人们选择在这天吃豆腐,就是要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平安顺利。有的地方将豆腐作为祭祀的贡品,吃豆腐寓意可以去除晦气,好迎接新年的好运气。


4. 吃粑粑:在中国一些地区,正月十三有吃粑粑(类似糍粑)的习俗。粑粑代表着家业兴旺,人们以吃粑粑的形式,来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幸福平安、财源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