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理论——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TheSpiralOfSilence)最早见于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TheSpiralofSilence:PublicOpinion-OurSocialSkin)》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冯·诺依曼认为,大多数人都有被孤立的恐惧。因此,个人为了避免在重要的公共议题上被孤立,许多人会受到“他们所认为”的环境中主流或微弱意见的影响。当人们感觉自身居于少数时,倾向于隐藏自己的观点,而当人们感觉自己属于主流意见时,就会比较愿意表达。这样,一方讲话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地把一种舆论确立为主要的意见,结果被认为属于“主流”的意见就越强势,而属于“另类”的意见就会更加衰退,这就是所谓的螺旋效应。
一、“沉默的螺旋”三个命题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个人在表明意见前要先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意见时,就会积极大胆表达,反之就会趋于群体压力,选择沉默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的增强,在群体压力下,改变意见的人越来越多,优势意见越来越强,弱势意见越来越弱。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
报道内容的高度相似性产生共鸣效果;同类信息传达的持续性和重复性产生累积效果;媒介信息空前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果。
二、理论要点
(1)舆论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认知心理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2)大众媒介强调的信息由于具有公开性和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意见”
(3)这种环境认知会引起“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胆表达的螺旋式扩散,最终导致舆论的产生
三、新媒体时代理论的嬗变
在网络空间,由于沉默的螺旋产生的心理机制仍然存在,网际传播与现实传播具有相似性,沉默的螺旋现象并没有消失,只不过其表现形式有所变化而已。如从传统媒体时代的对个人的压力转向对网络ID的压力。
1.新媒体时代下,社会孤立动机并没有消失
(1)从网络结构性特点看
个人在网络中表现得更为大胆,因为社会孤立恐惧产生的条件出现了缺失,或者说个人有充分的理由如网络的匿名性原理,个体认为法不责众,自己不会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被孤立起来。但是随着各个新媒体平台开始推广实名制的形式,以及科技技术的监控,在网络上的个人表达并不是完全匿名的。
(2)从群体传播看
网络空间发展出相应的群众与群体规范必然会令其成员产生与现实类似的压力和社会孤立恐惧感。网络的巴尔干化效应更加强烈,不同圈层文化的碰撞有时也会造成群体极化,在那些关系密切,归属感很强的社区里,人们为了维护已经形成的社区关系和自身的利益,同时也为了获得对群体的归属感,会在一些时候表现出从众效应,甚至是一种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正反馈效应,优势意见得以诞生,更容易形成沉默的螺旋效应。
(3)从人际传播看
社交媒体中,如微信,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强关系的活动,即熟人圈的交往活动。在微信中,有同事、同学、朋友、老师、家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可能会担心打破与准熟人圈的平衡与友好关系,而保持沉默。
2.新媒体时代下,优势意见的大胆表达依然存在
(1)从网络结构性特点看
网络传播的连通性,有可能使群体传播等空间中产生的意见扩散到其他传播渠道中,而且扩散得更快,覆盖范围更大,使得优势意见的声音传播的更远。
(2)从新型意见领袖的出现来看
网络时代下的技术赋权,每个网民都成为新媒体平台上的一个节点,虽然削弱了大众媒体主导意见气候的能力,但在去中心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再中心化,重构了意见领袖,形成了新的话语权力中心。那些社交性强,拥有一定社会资本和擅长的领域的精英,如微博大V,成为新的主导性力量,他们往往能推动甚至引导舆论的走向,而一些持有相反意见人群的声音往往会因为特殊机制如微博博主的自主删评、拉黑、水军控评等被淹没。
3.辩证看待社交媒体时代的“沉默螺旋机制”
(1)社交媒体中“沉默的螺旋”现象更加复杂
社交媒体上传播主体多元,导致信息参差不齐、真假难辨。同时意见表达呈现两极化加速沉默螺旋的形成,喜欢发表的人十分活跃,不喜欢的人则十分沉默,导致一方声音迅速吞没另一方,沉默的螺旋更容易形成,影响力更大。
(2)辩证分析,理性看待
“沉默的螺旋”会使社会公众忽略对自身言行的“自我审查”和对舆论正确与否的深刻反思,失去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但在社交媒体上拥有大量粉丝的意见领袖,他们能在话题形成、舆论走向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作用。因此,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社交媒体中,需结合事件当时的具体背景与舆论走向作理智分析判断,正确看待“沉默的螺旋”现象。既不能借舆论造势,抒发自己的愤懑情绪,也不能迫于舆论的强大压力,盲目追随舆论的“步伐”。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现象虽然有所削弱,却依然存在。现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多元的社会,网络舆论太“整齐”不见得是好现象。打破舆论场上“沉默的螺旋”,在对话中增进共识,在交流中化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