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是怎样进入“发达国家”的?
最近智利这个国家,在推进锂矿产业的国有化。4月份,智利总统(博里奇,Gabriel Boric Font)宣布,将成立一家100%国有的锂公司,参与智利所有的锂产业,未来所有的锂合同只会以公私合作的方式进行。
我们知道现在锂对全球很重要,而智利是锂全球第二大生产国(第一是澳大利亚)。另外,铜一直是智利的拳头产品,有全球1/3的铜矿。智利的矿业(铜、铁、锂等)及上下游行业,贡献了全国3成以上的GDP。并且,智利的矿业开采公司,以国有公司为主体。
可同时,可能大家听说过,智利也是私有化最彻底的国家。国家除了对于矿业的垄断,其它行业是能放开就放开,像通信、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甚至水电燃气这样的公共服务,统统私有化。一方面,智利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现在人均GDP1.6万美元左右。2010年就加入了OECD,成为了发达国家,在拉美独树一帜。欧美多个媒体和组织反复称赞智利是拉美“样板国家”。另一方面,几年前却因为地铁涨价3毛钱人民币,引发了上百万人上街抗议。这样的冲突和对立,到底是怎么回事?
要搞明白智利这种奇特的经济模式,我们先得简单回顾一下智利这几十年的经济。1973年,皮诺切特将军(Augusto José Ramón Pinochet)发动军事政变,把刚就任三年的总统阿连德(Salvador Guillermo Allende)赶下台。

必须承认的是,阿连德死的时候像个英雄,但并非每个智利人都怀念他。他执政时期,急切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革,把很多国外企业的资产没收,归为国有,引起了多个社会阶层的反对。另外,为了快速扩大公共财政支出,货币供给量(1970年12月至1973年8月)增加了18倍(1790%),造成了恶性通胀。政府控制的基本商品严重短缺,黑市猖獗,经济濒临失控。
正是在这种经济不正常时刻,困难时刻,皮诺切特才在支持下成功政变。就像美国总统尼克松指示的一样:让经济形势变得令人触目惊心。
皮诺切特是个军人,也知道自己是老粗,所以在管理国家经济时,大胆启用了一批学者,江湖人称芝加哥男孩。这个名称来源于美国对智利的一项援助。1956年,美国国际开发署,芝加哥大学,以及智利第一的智利天主教大学,共同发起了一项人才培养计划:由国际开发署提供资金,让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去天主教大学教经济学课,同时从智利的本科生中选拔优秀分子去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留学。
如今,一批批的留学生回来,也在智利的高等学府站稳了脚根,逐渐受到了政府的启用。他们按照自己信奉的理论,对智利经济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把过去几年,阿连德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彻底改为:大量放开,放松管制。目的就是稳定物价,提高企业效率。
皮诺切特上台的一个月,就放开了3000多种商品的价格,几年之后(至1978年),国家控制价格的商品从原来的2万种减少到8种,让商品价格完全由市场的供需关系调节。

另外一点就是贸易自由。1973年,智利的平均关税高达94%,最高可以达到500%,而且一半的进口需要由中央银行授权。这样过度的对本国制造业的保护,导致国内市场封闭,商品没有竞争力。新政府用几年的时间,(直到1979年)一路降到10%的统一关税(汽车除外)。
第三点就是企业私有化。转型国家的国企都面临一样的问题:国企生产效率低,效益差,亏损严重。转轨的过程,一般来说就是快速的私有化。阿连德时期,征收和干预了300多家企业,还剥夺了一些土地用作土地改革。首先要把这些先还给原来的主人。然后政府把228家大型企业公开拍卖,购买者只需要支付少量现金(10%-20%),其余的由政府贷款,就可以合法获得企业股份。至于一些小企业,则会直接出售给个人。
最后一个大方面,就是金融的私有化。智利当时全国19家银行,除了中央银行和一家银行不动,另外17家银行全部私有化。取消利率控制,(逐渐)取消外汇管制。
通过这一波操作,智利的经济怎么样了呢?因为放弃了对本国制造业的保护,智利本来就不强的制造业,也彻底失去了升级的希望。这个格局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变,智利是一个靠矿产、初级工业品(木材、初级加工食品)还有农业为主要出口的国家。因为资本大量流入,导致智利比索实际汇率升值,(1980年代初)出口严重受挫。因为国企大量减员,造成了大量失业人口。因为企业的私有化,以远低于市场价出售,财富向少数人高度聚集。生产资产和金融资本快速聚集到少数几大团手中。
1980年代初,从墨西哥开始,拉美相继出现债务违约。很多投资者自然而然地对智利也开始信心动摇,于是外资开始撤离,使大量银行出现偿付困难。再加上几年前(1979年)又出现了石油危机,1982年,智利出现了改革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困难:经济负增长14.3%,失业率超过25%(约26.3%)。
皮诺切特政府发现,死板地照搬讲义是不可取的,一味的自由和放开,而不计社会和政治代价,是得不偿失的。于是从1984年,特别是1985年新任财政部长(凯尔南·布奇)上任之后,智利保留了原来的市场经济,但是重新引入了国家干预,才让经济开始企稳。

政府这个时期仍然还在做国企的私有化,但是步调十分谨慎,政府不是直接出售国企股份,而是先把国企变成股份制企业,在证交所上市,然后分期分批出售企业股份(30%,19%,2%)。而且使用了职工持股、大众持股、机构持股、外国投资者持股、以债换股等多种持投方式。这种逐步分散股权的方法,尽可能少地给国家经济造成动荡。
对金融市场的开放,也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如果是外国投资者,在二级市场参与了以债换股,那么资本金在10年内不得撤走,利润在4年内不得汇出。外资(除出口信贷以外)必须把总额的20%存放在中央银行1年,而且这一年是不付利息的,这样就提高了短期资本的成本,防止资本快进快出,扰乱经济的发展。这样调整了5到10年左右,智利政府对于资本的流入流出才开始有限度地放宽。
直到1980年代末,智利的经济开始恢复,1989年到2012年,智利经济年均增长5.2%,在经常通胀高企,债务危机不断爆发的拉美国家里一枝独秀,并且减少了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还有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这一方面要归功于经济政策没有再出现剧烈地摆动,一方面,根据自己国家矿多、人少、政治相对稳定,自由程度高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走出了一条从全面依附到相对依附的路。
今天的广告是味美欣乳清威化蛋白棒,3盒,一共35块多。味美欣我们也合作过好几次了,价格实惠,很受欢迎,就在下方的悬浮窗还有评论区。每盒里面14支,3盒42支,每支合下来只在8毛多钱。都是独立包装,吃起来非常方便。我小时候最喜欢吃巧克力威化了,后来挺大了还会去稻香村买。那个是散装的,论斤约的。但我其实也很多年没有吃了,因为觉得太甜,我印象里从30岁之后就没怎么再吃过甜食。味美欣的威化蛋白棒,我一吃就感觉很不一样,不甜,现在就很适合我的口感。0蔗糖,0反式脂肪酸,高蛋白,高膳食。三个口味,蛋白含量不一样的,30%到31%的蛋白质,相当于112克牛奶,膳食纤维含量相当于2碟菠菜。5层夹心,6层威化,零食、代餐都可以吃它。三盒只有35块多啊。
智利经济在20余年稳定的增长,我理想下来,核心就一句话:有矿,存钱,多元。自然资源在谁手里,直接决定了收益会流向哪里。如果在政府手里,那政府就可以建设基础设施,投入到一系列社会保障里面。如果在外资企业手里,只是给政府少量的分成或者租赁费用,那政府无论如何也存不下多少钱的。外资企业也没有责任承担起整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和社保。
1960年代,三家美国矿业公司控制了智利的矿业。阿连德时期(1970-1973),把这些企业收归国有,自然引起了美国企业和政府的愤怒,所以美国要推翻阿连德政权。可是从皮诺切特开始,政府再怎么搞私有化,搞国企的分拆,矿业资源是始终牢牢掌握在政府手里的。1976年,政府光明正大地成立了智利国家铜业公司(CODELCO),直到今天就是智利最大的企业。即便近些年有美国和英国的矿业企业参与了进来,智利的国企一直是矿业的主力。
1990年到2003年,智利铜矿平均年出口额55亿美元。2004年到2014年,因为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大量建设,铜价迎来了一个超级周期,智利铜出口年均达到了340亿美元,给国家直接贡献税收960亿美元。
现在智利的矿业,包括铜、金、银、铁、钼,锂,对国家GDP的直接贡献在14%左右,带动的相关产业占GDP的30%。这就是我说的智利手里有矿。
可是光有矿是不够的,还得会存钱。资源型国家很容易进入一怪圈,就是矿卖得好的时候,财政有钱,然后就要马上花出去,扩大福利和公共设施建设。可是矿产价格一旦波动,甚至剧烈下跌,财政投入立马就跟不上了,企业大量破产,出现大量坏账。智利之前也一直在吃这个苦头,直到1980年代才开始变聪明了,建立了主权基金,以平抑资源价格波动,确保财政中长期的稳定。
1980年铜价下跌,经济增长停滞,外债增加。直到1985年,铜矿价格最低。1987年,智利建立了铜稳定基金(即铜矿收益补偿基金),也就是本国的主权财富基金。恰巧就在这一年,铜价大幅跳涨,从每吨1300美元涨到2800美元。智利从财政上规定,每年要存下3.8%的钱(1988年至1989年),之后逐渐降为1%,碰到特殊年份,如2008年,调低到0.5%,2009年与2010年为0。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智利政府用此前两年所积累资金总额的一半,用于救市,起到了经济减震器的效果。
多元,指的是智利多年来都在降低矿业的比重,发展其它产业。智利拥有得天独厚的海岸线,非常适合发展渔业,南美那些内陆国家都馋哭了。水果,葡萄酒,智利也很有名。其它出口品还有木材,纸浆,纸张等等。可以看出,智利的出口产品,主要是矿产,还有初级加工品,剩下的就是农业和渔业的初级加工品。我国从智利进口的其实也就是上面这些,矿产,水果,木浆,葡萄酒。我国出口的基本都是制造业产品,有电脑(及配件),手机,服装(鞋帽),汽车(家用车及货运车),电视。我国对智利还是逆差的,这说明我们需要他们的矿产更多。
智利这些年的私有化,也引发了一些问题。政府为了减轻负担,把教育、医疗、养老都大力私有化。我想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水,一个是教育。
多数国家对于水都是天然垄断的,因为水资源涉及的利益非常广泛,是一种公共利益。国家对水资源的使用,不仅是提供给居民使用,还要提供给工业、农业,公共场所,比如政府有责任从税收拿出钱来,修建水利设施,经济发展了再慢慢拿回钱来。智利不一样,他们接受了教导之后,认为这个也应该彻底服从市场调节,哪个机构用水多,或者难度大,就应该多收钱。智利也成了世界上唯一一个水资源完全私有化的国家。
但这样就碰到很多问题。水资源产权很难界定,一条河有上中下游,你怎么界定这河是哪个村,哪个街道的?智利觉得这个事很头疼,于是就决定:水资源的初始产权是免费的。也就是说,水权政府无权干涉,并且不用交税。
那这又出现了问题,就是既然这个是免费的,那私人部门就不愿意更新设施。因为更新设施就带来了我成本上升。私人群体从公共资源获得,但是不履行社会职能。在智利中北部很多农村地区,水利设施常年不更新,水资源反而浪费更严重。
另外一个就是教育。1980年代,智利为了引入竞争,鼓励私立学校进入教育市场。经过了一代人的时间,富裕家庭的孩子得到了更良好的教育,学习相来说更努力。而贫穷家庭的孩子只能进入公立学校,学习相对来说更不努力。2000年有一项统计,收入最高的20%家庭的后代,95%完成了中学学业。而收入最低的30%的家庭的后代,只有30%完成了。智利的大学生,超过一半来自于私立学校里质量最精英的学校,只有27%来自于公立学校。智利最好的几所大学,这个数据就更夸张了,来自公立学校的只有15%。
智利的教育是高度分层的,并且因为这种分层,使得公立学校越来越没有动力,每年都要想着怎样能再要点拨款,先维持着活下去。世界银行的报告,1980年到2015年,智利中学的质量变得更差了,质量下降是22个大型经济体里最严重的。这也是为什么智利的抗议,学生是最积极的。因为人们不仅注重金钱,更注重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