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铁狮子是哪个朝代的 铁狮子的前世今生 你了解么
铁狮子,何时铸?
铁狮子铸成于五代时期的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
铸成于五代时期的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
铁狮子,何人铸?
铁狮子是谁铸造的,历来存在着多种说法,古今不一。
一说是后周世宗北伐契丹时,为镇沧州城而铸造;另一说则认为铁狮位于沧州开元寺前,腹内有经文且背负莲花宝座,故应为文殊菩萨的坐骑;还有人根据铁狮的别名“镇海吼”,推测是当地居民为镇海啸而建造的异兽。
铁狮子,如何铸?
铁狮精巧的铸造工艺,确系我国铸造工艺的一大珍品。但是,这件总重3万公斤的铁狮是如何铸造的呢?据研究,这是古人采用一种特殊的"泥范明铸法",分节叠铸而成的。铁狮腹内光滑,外面拼以长宽三四十厘米不等的范块,逐层垒起,分层浇注,由至少509块外范组合接铸而成。凭1000多年前的手工冶铸技术,能铸造出如此庞然大物,足见其制模、冶炼、浇铸工艺是相当高的,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铸造工艺的高度成就。
铁狮子,为何铸?
关于为什么铸造铁狮子,有以下几种观点
赎罪过
天顺《大明一统志》卷二《河间府·古迹》:
铁狮子,俗传周世宗驻跸于此,有罪人称善冶,铸此赎罪。
镇城池
万历《沧州志》卷一:
周世宗北征契丹,驻跸古沧,有罪人善冶,输金铸狮,镇城赎罪。
万历二十九年的沧州知州李梦熊《中城狮子》诗云:
良冶术何巧,狻猊熔铸成……腹中何所有,丹志镇荒城。
立威仪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
沧在唐为横海军节度使治所,后又名义昌,此必其幕府牙城,用以立威仪。
壮寺观
光绪《天津府志》卷三十八《金石》“开元寺铁狮款识”条:
世宗素不信佛,当或李云捐造以壮寺观者乎?
解水患
清·李之峥《铁狮赋》
昂首西顾,吸波涛于广淀;掉尾东扫,抗潮汐于蜃楼。盖闻兹地逼近灵渊,鱼龙之出没,蛟螭之蟠旋,奋激则陵冈为泽,游泳则阡陌成川。爰有刑馀,凝神定魄;铸此狻猊,驯彼海若。(相传周世宗时,有罪人上书乞铸大兽以镇蛟龙,遂无水患)
望敌情
宣德年间任沧州学正的潘振《中城狮子》诗云:
周世宗御狄,驻跸沧州城。
罪人有冶者,赎罪言吾能。
善作铁狮子,一火即铸成。
尾身极高大,首昂腹腰停。
瞭远上可立,避雨下可行。
综合说
万历时期沧州人王绪《铁狮歌》:
途人指点铁狮形,威风凛凛镇空城。
东吸大海蛟龙水,北吞契丹虎豹兵。
世界上最大的一盏灯
最早提出沧州铁狮子是盏灯的人,是古灯收藏家殷小林。他于2005年,在《古灯史话与收藏》一书的《灯下漫谈》一节中,专门提到了沧州铁狮子,首次明确提出沧州铁狮子是一盏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89页)
2008年,北京卿烈军先生将这一提法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考证,并以《沧州铁狮子其实是盏灯》为题,刊登在当年4月24日的北京《竞报》上。
铁狮子,历史长
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北伐契丹在此誓师
明初《寰宇通志》(1457)中记载有铁狮子
康熙时期(1703年),《运河全图》中的铁狮子
雍正《长芦盐法志》中的狮子图标
乾隆《沧州志》
道光时期,铁狮子头上的拓片“师子工”——狮子王
光绪十九年(1893)知州宫昱派泥瓦匠以砖石修补唇、腹
1937年,“半截入土”的铁狮子
1957年,补颈补趾,建亭修池
1961年3月4日,铁狮子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
1975年,拆除铁狮保护亭
“大老美”——铁狮子第一,最大。其余铁狮身高没有超过1.8米的,而他5米多。 第二,最老。他是现存最早的铁狮,北宋以前仅此一只。 第三,最美。在我国现存的73尊古代铁狮子中,只有他是行姿优美的走狮,其余都是一动不动的坐狮。
今 生
铁狮子,上了台
据资料记载,铁狮子上台前的破损情况
1984年11月铁狮子上台准备工作
吊装狮子身体
吊装莲花盆
吊装头部
上台工程的收获
经吊车电子磅称量重量是:狮头重3.5吨,莲花盆重3吨,狮身重25吨,合计重量为31.5吨,加上缺损的狮肚、狮背、下颌、狮脚,原有全部重量可达40吨。从而也证实了沧州铁狮子重40吨的传说。
铁狮子,脱了胎
大家都知道沧州狮城公园也有一个铁狮子,新版沧州铁狮子耗时两年,采用古法泥范铸造与现代铸造技术相结合铸造而成,新铁狮子脱胎于原铁狮子,并补齐了原铁狮子缺失的尾巴和下巴,体积是原铁狮的1.32倍,设计“寿命”2000年。
铁狮子重铸大事记
2010年1月,第一次重铸失败
2010年8月,第二次重铸失败
2010年12月18日,00:08分,四台冲天炉同时点火,08:42分,正式开始浇铸,至08:54分,一次浇铸成功。
2011年1月11日11时11分,新铁狮子出箱
2011年3月25日中午,运抵狮城公园
2011年3月28日,重铸揭幕仪式举行。
新旧狮子数据比较
旧狮子
长6.3米,通高5.5米,体宽3.0米,重约40吨。
新狮子
长8.5米,通高6.9米,体宽4.18米,重100.08吨。
新狮子是旧狮子的1.32倍,平均壁厚9cm
铁狮屹立沧州旧城
心头记古今风雨,眼底收是非兴亡,
千年一瞬,
不知不觉,已成为了沧州的标志性形胜。
文化象征在它那黑硬的躯体上更加凸显,是它让沧州区别于涛声拥抱的渤海湾边的姊妹明珠,是它令沧州不同于帆影参差的运河两岸的兄弟古城,而无奈的残缺,更使它的历史感召力和艺术自然美愈趋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