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河是哪个人物原型:靠0.0008元利润,干到全球第一

861人浏览   2024-05-25 16:58:56

2017年,一部电视剧《鸡毛飞上天》让张译大火,连续斩获了白玉兰奖和金鹰奖两大“视帝”。


剧中,张译饰演的主角陈江河,从小跟随父亲“鸡毛换糖”,学会了如何快速对货物估价交换,赚取最大利益。


他走南闯北跑遍大半个中国,又将生意铺向世界,终成一代商界巨擘。


● 《鸡毛飞上天》剧照


其实,“陈江河”的这段经历,并非完全虚构,在现实中是有原型的。


这个原型就是楼仲平


被称为中国吸管大王,上过6次《新闻联播》、2次《焦点访谈》,就连中央电视台都曾专门给他拍过纪录片。


● 楼仲平


靠着一根根仅有8毫钱(0.0008元)利润的吸管,他硬是做到了世界第一,垄断着全球吸管1/4的市场和2/3的专利。


在国内,其市场占有率超过50%,也就是说,我们日常使用的吸管,有一半以上都出自他的工厂。


楼仲平的故事,或许不如“陈江河”那样富于艺术,但同样跌宕起伏,有着异于常人的艰辛和智慧。



1965年,楼仲平出生在浙江义乌的一个穷苦家庭。


为了吃上一口饱饭,他14岁辍学,跟着父辈前往几百公里外的江西弋阳,做起了“鸡毛换糖”的生意。


摇着拨浪鼓、挑着货郎担,走街串巷地用红糖、草纸、纽扣等小物件,换取居民家里的鸡毛畜骨等废品。


品相好的鸡毛做成鸡毛掸子之类的小商品,品相不好的则卖到收购站做肥料,从中赚取微利。


谈到当年的经历,楼仲平坦言:


“那时候没人瞧得起我们这行。


“因为跟鸡毛打交道是很脏的,一天到晚手、脸、衣服黢黑,有时候拿一颗糖递给小孩子,大人走过来‘啪’地打掉:‘脏兮兮的怎么吃?走走走!’


“所以《鸡毛飞上天》这部戏,一定程度上把担货郎演绎得美化了,让我们有了人样儿。”


在社会的底层摸爬滚打,饱尝人间艰辛,楼仲平干惯了脏活儿累活儿,也阅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不过,鸡毛生意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同行少,没人抢活儿。


几年下来,楼仲平几乎垄断了当地的鸡毛生意,靠着“薄利多销”,不仅解决了温饱,还攒下了一笔钱。


这让楼仲平悟出了一个道理:


做生意不一定要高大上,一些利润微薄的项目很容易被人忽视,投身其中反而更容易赚到钱。


● 年轻时的楼仲平


1991年,26岁的楼仲平不再鼓捣鸡毛,他回到义乌,租下了一个几平米的摊位。


卖的是当时刚刚流行起来的纸杯、吸管、一次性筷子等小商品,都是些价格低廉的便宜货。


小本生意,赚不了几个钱,但总算是不再风吹雨打,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


摆了两年摊儿,一天,楼仲平听说附近一家企业的老板,正打算出售一条旧的半自动吸管生产线。


他敏锐地嗅到了商机,于是当机立断,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又四下筹措了些钱,最终凑够5万元,把生产线买了下来。


那个年代,5万元不是个小数目,但对于办厂来说,这笔钱并不宽裕。


两间民房,一台机器,又雇了几个工人,这就是楼仲平工厂的全部家当。


● 楼仲平租用两间民房作为吸管工厂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作坊式的小厂,日后会成为世界第一大吸管公司,创下“蝇头微利出奇迹”的商界神话。



一开始,亲戚们听说楼仲平开了工厂,都觉得很了不起,纷纷过来参观。


可当他们了解到是生产吸管时,一个个哭笑不得。


因为在他们看来,吸管实在太没技术含量了,门槛低、价格低、利润更低。


有人给楼仲平算了一笔账:


1根吸管平均售价0.008元,按最高10%的利润率,最多能赚0.0008元。也即是说,卖出1万根吸管,满打满算也才赚8块钱。


用5万元“巨款”做这么小的生意,啥时候能看到回头钱?



亲戚们的泼冷水,没有浇灭楼仲平的斗志,他开始全国各地跑业务、谈合作,到各大饮料厂、食品厂推销自己的吸管。


当时,国内生产吸管的工厂很少,很多人因利薄不屑于涉足该领域,一些饮料大厂也是直接从国外采购。


而楼仲平的到来,让这些大厂眼前一亮。


他们发现,与国外的吸管相比,楼仲平的吸管质量一点都不差,并且能为他们节省更多的运输时间和成本,于是纷纷与楼仲平建立了合作。


楼仲平由此打开销路,工厂开足马力生产,仅仅用了一年,便收回了投资。



眼看楼仲平赚了钱,周围一些人开始眼红。


他们跟风建厂,一个个吸管厂如雨后春笋般涌了出来,试图在这个行业里分一杯羹。


楼仲平的生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更艰难的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生产吸管的原材料价格暴涨。


动荡之下,一些吸管厂动起了“歪脑筋”,想尽办法偷工减料。


包装袋上明明白白标着200根吸管,实际里边只放100来根,而且质量越做越差、价格越压越低。


面对同行们的恶性竞争,楼仲平没有同流合污。


他诚信经营,坚持用好料,每包吸管的数量只多不少,还专门拿出2000元,为自己的吸管注册了商标,取名“双童”牌。


● “双童”商标


那时很多企业还没有商标的概念,楼仲平走在了前列,他的“双童”牌,成了整个义乌的第17个商标。


靠着品牌效应和过硬的质量,楼仲平渐渐与竞争对手们拉开了差距,对手前前后后倒掉了一大批,楼仲平的生意却越做越大。


他趁势收购了十几家濒临倒闭的吸管厂,金融危机过后,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双童”逐渐垄断了整个义乌、乃至浙江的吸管生意。


一代“吸管大王”,就此奠定了根基。



楼仲平的野心绝不止于此。


在国内快速扩张的同时,他也将目光瞄准了国际市场。


没想到,踏足海外的第一步,他就栽了个大跟头。



2003年,一个日本客商来厂考察,去了趟洗手间后,皱着眉头就离开了,连车间的大门都没进。


翻译告诉楼仲平:“你们的洗手间那么脏,人家就不想看车间了。”


几番沟通解释,最后好不容易签下了一单。


六个集装箱的吸管漂洋过海运到日本,却有客人投诉吸管里发现了一根头发,采购商随即要求所有吸管全检。


全检费时费力,需要的费用比吸管本身还贵,楼仲平没办法,只得在日本将吸管就地销毁,并为此支付了高达1.7万美元的销毁费。


楼仲平气到吐血,他让人把还未出港的两个集装箱重新运回厂里,当着所有员工一把火全部烧掉。


这极为昂贵的一课,教会了楼仲平做产品不光要真材实料,要想真正做大做强,一根头发丝的细节也不能放过。


从此,他严把质量关,出口海外的订单再没收到过任何质量投诉。



在质量和口碑的双重加持下,楼仲平不断在海外开疆扩土,从外国人手中抢下了大量的订单。


他的客户中不乏沃尔玛、TESCO(特易购,全球三大零售企业之一)、Dollar Tree(美元树,北美最大的折扣零售巨头)等行业巨头,大订单动辄10亿根起步。


这样的成绩,放到任何一家工厂,都足够吹嘘一阵子了。


但楼仲平非常冷静,他没有被大量的订单冲昏头脑,反而从中发现了许多弊端。


他注意到,这些国外大厂的要求非常苛刻,他们自恃订单量大,常常“客大欺店”,不断挤压着双童的利润。


更可怕的是,他们的订单占用了双童的大量产能,让双童无暇应接别的客户,一旦他们停止合作,对双童的打击将是致命的。


怎么办?


经过再三考量,楼仲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小客户原则”,即最大的客户订单不能超过双童年产量的3%,否则宁可放弃不做。


“如果1个大客户顶10个小客户,那我为什么不去找10个小客户做生意呢?大客户他们说了算,小客户我们能商量。”


这套“小客户原则”,让楼仲平能够从容应对国外大厂的霸凌和刁难,将营销的主动权重新抓回了自己手里,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经营效益都获得了大幅提升。


这套理论也被国内多所知名高校收入教科书中,当作MBA教材的经典案例。


如今,楼仲平带领的双童,牢牢占据着全球吸管行业第一的位置,以每根不足1分的价格,创下了年入2.4亿的奇迹。


同时,楼仲平始终关注着塑料吸管的环保问题。


他成立专门的研发团队,致力于开发绿色环保的PLA生物可降解吸管、可食用淀粉吸管等,掌握着100多项专利。


● 多种口味的“双童”可食用淀粉吸管


走进双童的中国吸管博物馆,能看到1000多种吸管产品,有造型独特的风车吸管、眼镜吸管,也有可以当零食吃、可以丢进水里喂鱼的吸管……


一根小小的吸管,可能藏着好几项专利,融合着时尚、艺术、环保等各种元素,也凝聚着一颗将产品做到极致的匠人之心。



与国内大部分工厂不同的是,双童的厂区,就像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楼仲平认为,工厂不应只有冰冷的机器,也应提供人文关怀,让员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温馨。


● 花园式的双童厂区


从底层一路走来,他是真的把员工当自己人看待。


员工寝室完全按三星级宾馆标准建造,食堂也对员工及家属免费开放。


厨房透明公开,能清楚看到里面的食材储备、烹制过程,让员工能像在家一样,吃上营养健康的饭菜。


他鼓励员工把家人、孩子带在身边,在他看来,只有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员工才能踏踏实实地安心工作。


他说:“作为时代的受益者,我有责任让更多人过上更美好生活。”


楼仲平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这位巨头公司的董事长,与其他员工共用一个办公室,桌子之间甚至没用隔断隔开。



当被问起成功的秘诀,楼仲平的回答只有四个字:“以小博大”。


从早年的鸡毛换糖,到后来的吸管创业,楼仲平人生的每一步重要抉择,无不与这四个字息息相关。


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